“猝死”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但是,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,又不得不说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正确认知,并从现在起改善生活习惯,预防猝死,不要把自己推到不可挽救的悬崖边缘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猝死”?哪些人是猝死的高危人群?如何预防猝死?哪些人不必过于担心猝死?下面我想给大家详细说一说。
01
什么是“猝死”?
“猝死”是指突然发生的死亡。
之前没有任何先兆或者预兆(或者患有疾病,但是没有去看医生,自己也没重视),突然发生了心脏骤停,抢救无效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。
这些猝死,绝大多数原因都是心脏疾病导致的,急性心梗、室颤排在前列。
02
哪些人容易发生猝死?
生活习惯不好、对身体不爱惜
第一类人
这类人以年轻人为主,在互联网行业很常见。
很多人觉得自己还年轻、身体很好,于是经常熬夜、抽烟、喝酒、靠咖啡提神,或者长时间地打游戏、泡夜店,几乎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。
时间久了,身体透支,对心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,突然有一天,心脏就罢工了。很多年轻的猝死者都属于这一类。
工作压力大、无暇顾及健康
第二类人
这类人以青壮年为主,既是公司的骨干精英,又是家庭的经济支柱,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来维持公司和家庭的正常运转,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。
图片来源:bigstock
有很多人把工作带到家里,没有工作和非工作时间的区别,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工作为主。
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去好好地看看医生,做做体检。认为有些小的或者轻微的症状,自己忍忍就过去了。长此以往,积劳成疾,一旦发病,再也回不到从前了。
患有疾病、不愿意看医生
第三类人
这类人以中老年人为主,他们有自己的主见,并不相信或者理解现代医学。
觉得药物副作用大,甚至有毒。血压高了、血糖高了、血脂高了,统统不吃药,靠保健品或者食物来调理,甚至去找江湖骗子弄点“神药”吃吃。
久而久之,耽搁了疾病的治疗,任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03
如何预防猝死?
知道了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猝死,就能找到对应的预防方式。
要爱惜和重视自己的身体
绝不能因为年轻有资本而糟蹋自己身体。人的身体调节能力很强,很多有害的刺激不积累到一定程度,不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害。
一旦出现了症状,说明已经造成了实质上的损害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,保养身体要靠平时,不能临时抱佛脚。
小病早治,切勿耽搁
有些患者很讨厌去医院,有些小病喜欢忍着,不到忍受不了不去医院,导致疾病发展到了无法救治的程度。
图片来源:bigstock
这些所谓“小病”的危害其实并不小,比如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。
而且,大病都是由小病发展过来的,小病容易治、花钱少、时间短,千万别等严重了才去。
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
身边一定要有一位医生朋友,或者可以雇佣一位家庭医生,有任何身体上的不适就赶紧问一问,得到专业的指导。
把小病治好,把大病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04
无需过度担心猝死
有类人不是真的猝死高危人群,但他们对自己的健康过度关注,总是会担心自己有猝死的可能。
这类人往往存在以下情况——心悸、不典型胸痛、肌桥、早搏、窦速、心律不齐、颈动脉斑块——到医院检查,又没有严重的问题,医生没有给他们很详细的解释。
他们就再在网上搜一下,把结果跟自己的病一联系,开始紧张、焦虑了。于是,开始整天担心猝死。身体健康还没出大问题,精神先一步垮掉了。
图片来源:bigstock
“猝死”虽然可怕,但是可防可控。
真正的猝死高危人群是对自己健康不重视的人,而那些整天担心猝死,但没有相关症状的人,其实并不是猝死的高危人群。
文章来自 “华体会官网app下载”(),转载请注明出处!